首页 文艺动态 走进文联 《高州文艺》杂志 文艺家推介 文艺广角 文艺法规 文艺园地 讨论区
欢迎访问高州文艺网,今天是:2023年03月22日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正文
【歌谣】高州民间歌谣

发表日期:2015-7-14  信息来源:《高州县志》
【字号:

 

高 州 民 间 歌 谣

 

(一)山歌

高州山歌起源于唐代,到了明代,高州山歌已在高州广大城乡广为流行。

高州山歌的结构形式多为七言四句的“四句头”山歌体,即每首山歌有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押韵。高州山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质朴,生动形象,节奏性强,并常从当地生活所见所闻的景物出发,使用起兴、比喻、夸张、双关、影射等艺术修辞手法,以加强其表现力。高州山歌唱腔浑厚、自然、明快,唱来上口,听来悦耳,但旋律比较简单,变化不大。唱歌时由歌者根据内容填词,依调吟唱,主要调式有金塘调,红泪怨,丰收乐等。金塘调音域广阔、悠扬;红泪怨低沉、忧郁;丰收乐轻松、活泼,各具特色。州山歌的表现形式,有叙事的,有抒情的,有独唱和对唱的,有重唱与齐唱的。山歌题材和内容十分广泛,但以表现劳动群众的劳动、生活、爱情为内容的居多。

新中国成立后,高州山歌发展很快,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搜集、整理了大批传统山歌,又组织群众开展山歌写唱活动,创作了许多歌颂共产党,歌颂新生活的新山歌,特别是50年代后期,城乡处处歌台高搭,群众性的山歌写唱活动风靡一时。19575月,县民歌手林其坤、杜元龙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演唱高州山歌,满堂喝采。1960年县文化馆集结出版《大跃进民歌选》、《高州水库民歌选》。1987年底,县文化局、文化馆对流行全县城乡的山歌进行整理、编入《高州民间故事、歌谣、谚语集成》出版。文艺工作者在传统高州山歌曲调的基础上,加工配上音乐过门及乐器伴奏,将高州山歌搬上舞台,由独唱、对唱发展到小演唱以至山歌剧。19881993年高州山歌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民国时期流行的高州山歌:

春种禾苗丘过丘,夏收稻谷堆满楼,

老板吃得肥猪样,长工饿得包骨头。

 

四月天时日子长,穷人家家少米粮,

肚子饿成筲箕样,手脚瘦成蛤拐干。

 

打秧归,打秧归,鹿头北斗转回西。

摆碗落台眼又眯,未洗完脚鸡又啼。

真忧愁,确忧愁,思来想去泪双流。

得柴来又米,得米来又油。

 

女儿卖去当丫头,老公打工仔看牛。

自己卖柴捱日子,一家四口难碰头。

 

日头烈烈照广东,荔枝熟到红又红,

手摸荷包文星,口水吞干眼望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州山歌的叙事内容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凄惋叹息式的唱腔也逐渐为高昂激奋的旋律所代替。如高州水库建设时,在工地上便流传有许多反映这个时期特点的高州山歌。

5060年代流行的高州山歌:

水库建成好处多,源源绿水上高坡,

灌溉农田百二万,迎风稻穗漾金波。

 

水库建成好处多,控制洪水护田禾。

鉴江平原田百万,年年丰熟收成多。

 

久不唱歌忘记歌,久不打鱼忘记河,

久不见妹难忘妹,妹妹长在我心窝。

 

六月插秧村连村,魂魄飞到哥身边。

禾苗插成牛轭样,只因哥你在眼前。

 

高州香蕉梳对梳,郎恋阿妹歌对歌,

摘下佳果送妹吃,蕉蕉甜透妹心窝。

 

哥你讲来嘴里甜,又落又晴六月天,

见尽几多空心藕,未见一条实心莲。

 

昨日趁墟过南关,望见阿妹在房间。

想变黄蜂飞进去,又怕虫罗结网拦。

 

月亮出来满地光,阿妹自由择夫郎。

手担勾遮跟哥去,使合灯也圆房。

 

 

 

 

(二)采茶歌

高州采茶歌,流传于县西北部的荷花、石板、南塘、顿梭、大井、潭头、东岸等地,是明代由江西、闽南等地移民传入广西北流和信宜西北部,后演变成采茶舞、采茶戏。高州的采茶歌唱腔属山歌唱腔系统,唱词内容多是叙述从开荒、种茶开始,至卖茶、饮茶等全过程。劳动和爱情是中心内容,具有浓郁的坭土气息和秀丽、细腻、柔和、含蓄、活泼灵巧的风格。平日乡民时有高唱采茶歌或低哼小调,边劳动边歌唱自娱。

 

十二月采茶歌

正月采茶是新年,歌妹双双入菜园;

播下茶籽拜土地,伯公保佑月团圆。

二月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去采茶;

大姐采多妹采少,不论多少早还家。

三月采茶是清明,妹在房中编手巾;

两头绣出茶花朵,中间绣出采茶人。

四月采茶茶叶黄,三角田中驶牛忙;

驶得牛来茶已老,采得茶来秧又黄。

五月采茶是龙舟,端阳竞渡人儿稠;

妹端青茶俾哥饮,哥赛龙舟争上游。

六月采茶茶叶鲜,村姑茶女入新园;

新茶旧茶一样好,莫耕新园弃旧园。

七月采茶秋风起,姐妹双双坐织机;

巧手织出绫罗帐,茶女坐在帐中央。

八月采茶是中秋,茶妹约哥上高楼;

端盅浓茶共哥饮,点点滴滴入心头。

九月采茶是重阳,重阳茶酒竞芳香;

妹使盅来哥使盏,盏盏盅盅久久长。

十月采茶茶芬芳,共哥采茶游山岗;

妹在东山起歌头,哥在西山忙搭腔。

十一月采茶茶上霜,茶哥茶妹结成双;

哥唱牛郎恋织女,妹唱七仙配董郎。

十二月采茶尽一年,茶酒齐备敬祖先;

列祖种茶开先例,世世代代耕茶园。

(三)竹枝歌

竹枝歌是产生于巴渝之民歌竹枝词,传入高州后,备受乡民喜爱。明清时期较为盛行,流行县内的竹枝词,乡民呼之为“竹枝歌”,它与本土的民歌、山歌、 歌、疍歌等大同小异,但其感情横溢,自然清雅,不拘平仄,不求全叶,讲究韵律,音调轻快。

高州竹枝歌,题材较为广泛,内容亦甚丰富,多以吟唱男女恋情,地方风俗,疍家生活为多,乡土气息浓厚,地方色彩鲜明。写作手法多以引物连类,托物比兴,委曲比喻。如:

送郎送过太平桥,桥短情长话寂寥。

不愿郎为篷岛客,愿郎长作笔山樵。

鉴江去岁水流东,今岁流西却不同。

郎比水流踪不定,郎踪妾梦两匆匆。

 

郎家住在笔山阿,妾住城南第一河,

河水浇山山绕水,奈何会少别离多。

 

侬家南下是黄塘,嫁得儿郎在鉴江。

暮去朝来颜色故,语音就带信宜腔。

 

采风问俗到潘州,一路牵连话“栗流”。

料得此邦知礼节,采薪娘子也包头。

 

宝光塔畔浪如花,仙易亭西日已斜,

遥望晚烟初起处,缅茄荫处是侬家。

 

艳美青春风景佳,城东冼太聚裙钗。

就中多少痴情女,乞与夫人换绣鞋。

 

阿侬生小住城西,不事田禾只事畦。

正月芥菜二月韭,春来入市老娘携。

 

(四)

高州根子、泗水、新垌、谢鸡、潭头等地讲 语的地方,流行 歌,其韵味甚浓,曲调爽朗朴实,节奏自由,唱来顺口,听来顺耳,歌词中多用口语,内容主要反映劳动、生活和爱情,形式上有四句歌,五句歌和问答歌等。

如《家贫难》反映旧社会 民家境贫困,做人有十难的四句歌,共有十节,每节四句,质朴无华,如同讲白。

正月家贫待客难,新年大头餐赶餐。

年宵佳景人客到,无酒无肉心头烦。

第二无衣无着难,上街入市着烂衫。

斩柴锄地心头热,发风落水心头弹。

第三无牛耕田难,锄头挖地土翻生。

野草长来禾苗短,几多良田也等闲。

反映讲 话地区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五句歌。全歌为四节,每节五句,感情真挚袒露,一点也不含糊。如:

亚哥带妹高州街,十字街头买双鞋。

妹要共哥收一只,哥见操鞋常想

哎,让哥见鞋就思

打伞出门嘱 哥,哥出远门勿心多。

羊攀崖草贪吃死,野花闲草莫缠哥。

哎,秕草几好唔抵禾!

(五)儿歌

高州儿歌题材,多取于儿童熟悉的事物,通过拟人、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反映事物的本质,使儿童在乐趣中接受相关的知识教育。高州儿歌的传唱,大多数是由家庭中的长辈们,在对小孩的护理中,以游戏式教唱。在口头教唱过程中,往往融进唱者的新语句,使儿歌在流传中不断完善。如:

鹩哥骑牛跌跛脚

鹩哥骑牛跌跛脚,老鼠撑船去买药,

买到药回鹩哥死,虾公扶棍去烧香。

塘虱哭到嘴扁扁,泥鳅哭到嘴长长。

 

鸡公仔

鸡公仔,尾东东,勿入我园扒我葱。

扒死葱头种韭菜,韭菜花开满地红。

大姐入园摘一朵,二姐入园摘一丛。

大姐毛长梳大髻,二姐毛短梳蓬松。

梳起大髻压广西,梳起蓬松压广东。

鸡公仔,尾拖梳,三岁孩儿会唱歌,

唔系阿妈教识我,肚内聪明无奈何!

 

点点蝶蝶

点点蝶蝶,弄花舞叶,

绿叶离离,亚公扛枪打狐狸,

打到西山大岭尾,抓一只,缚一只,

狸皮针衫细侬着。

打手掌,买咸鱼

打手掌,买咸鱼;咸鱼香,买辣姜。

辣姜辣,买 甴; 臭骚,买酒糟。

酒糟甜,买禾镰;禾镰利,割牛鼻。

牛鼻韧,割条凳;条凳断,跌爆卵。

 

月光光

月光光,照地堂,照进新娘大屋房,明年生个烂哭王

点脚泥鳅

点脚泥鳅,龙盘装酒。

三官坐地,白马行骑。

骑儿巽巽,巽过南伞。

南伞北走,猪公卖酒。

猪婆赶狗,赶出三叉大路口。

猪一脚,牛一脚,

踢上亚婆屋背脊,拾文铜钱买只烂粥杓。

东一撇,西一撇

拨开姑娘烂臭脚。

落雨大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

阿嫂上街着花鞋。

落雨大,水浸街,花鞋花袜花腰带,

花鞋花袜两边排。

月儿弯弯照九洲

月儿弯弯照九洲,有人快乐有人愁;

富人餐餐吃鱼肉,穷人日日食芋头;

富人身着绫罗缎,穷人身穿烂裤头;

富人住楼还嫌矮,穷人住个屋角头;

富人天上打花鼓,穷人难活眼泪流。

 

(六)颠倒歌

在高州儿歌中也有一种“颠倒歌”。这种颠倒歌有意把事物规律打乱,有的把上下、高低、正反、大小、贫富、全颠倒过来。

财主无米煮

财主无米煮,县官欠酒钱,

都督无衫着,总理无鞋穿,

大将无马骑,兵士无弓箭,

先生不识字,学生教书篇,

木鱼会游水,豆豉芽苗鲜。

亚奀公

公,过田垌,打倒米,饿死侬。

活鲤鱼,变虾公。种番薯,变天冬。

种竹蔗,变烟筒。种橙子,变柠檬。

好食懒做一世穷。

太阳西升落在东

太阳西升落在东,萝卜发芽成生葱。

天上无云落大水,树桠静静刮大风。

卜卜粥镬鱼吐水,熊熊火堆跳虾公。

点火入房捉塘鱼,提灯堂前捉雷公。

小鸡吃了黄鼠狼,蛤蟆吞了老蛇精。

老鼠拖猫梁上走,虾米扯龟回海中。

和尚梳头盘大髻,尼姑打扮会老公。

颠倒歌属口头文学,是没有本子的书,妈妈是作者也是老师,随口哼来,乱哼成歌,长者爱唱,幼者爱听。这种颠颠倒倒,前后矛盾而又充满哲理的“摇篮歌”,“婆婆谣”,能拓开孩子们的知识空间,让他们受益一生。

 

打印 关闭
友情链接
地址: 高州市委大院市文联 邮编: 525200 电话: 0668-6664857
电子邮箱:gaozhouwenlian@sina.com 技术支持:Go!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