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动态 走进文联 《高州文艺》杂志 文艺家推介 文艺广角 文艺法规 文艺园地 讨论区
欢迎访问高州文艺网,今天是:2023年03月22日
当前位置:首页>>戏剧>>正文
高州民间曲艺

发表日期:2011-12-5  信息来源:《高州县志》
【字号:

 

高 州 民 间 曲 艺

 

(一)木偶戏

高州县的木偶戏,按木偶形体和操作技术的不同,分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传入县内。随着闽南人向粤西大量移居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布袋木偶戏也传入粤西,逐渐演变成高州县木偶戏艺人在街头演出的“扁担戏”,后与杖头木偶结合形成单人木偶戏。布袋木偶只作附属于杖头木偶表演中插入使用。

木偶戏,又称鬼仔戏,因琢木为偶而得名。是县内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木偶戏在品种上属杖头木偶,造型制作十分讲究,一般选用质地细软的枝松木精雕细刻而成,并采用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进行彩绘和装潢,头部和手部串以竹竿,由艺人操作,眼、口、舌、鼻均可活动,具有形象、传神、逼真、生动的艺术特色。一班木偶戏,30多个木偶头,角色上分有生、旦、净、丑等多种,脸谱各异。木偶的唱词一般是7字句或10字句的韵文。唱腔是在高州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说唱调式,具有吐字清新,易听易懂的特点,但比较单调,呆板,难于表现人物性格和各种复杂感情。演出时,以锣、钹、鼓、木鱼等打击乐配合出场和过门,艺人按角色行当不同的表演程式和动作表演,唱出男、女、老、少不同的声音和各种角色行当的语言特色。在规模上有大、中、小班之分。以中班占多数。大班10人至15人,大班木偶戏一般都唱粤曲,用管弦乐伴奏;中班一般为4人;小班只有1人,又称单人木偶班,其表演难度最大。小班表演者在操纵木偶表演动作和说唱的同时,还要操作打击乐器,是唱、做、吹、打集于一身的艺术表演,精彩热烈,令人叹为观止。在县内众多的单人木偶班中,要数梁东兴单人木偶班最突出。1980年,他首次代表高州参加湛江地区民间木偶表演,技压群芳,一举夺得多项大奖。如表演《水漫金山》这小场戏,那凄惋的唱腔和那细腻的表演,果真令满场数百观众泣不成声。至于说到那武打场面,更是梁东兴的“绝技”。他表演时除了轮番操作全套木偶外,还要同时使用吹、打、弹、唱等诸种艺术手段,把舞台弄得风云变幻,神鬼莫测,令观众如观看真人演出一般。如果碰上开打的重场戏,则使出浑身解数,两手一边操作木偶,一边擂鼓鸣金,同时运用多种声调演唱,舞台上顿时“鼓角齐鸣,刀光剑影,杀声震天”,令人看得眼花缭乱,惊叹不已。木偶班演出剧目,大部分是前辈艺人根据流传的木鱼书,民间故事以及《三国》、《隋唐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编成提纲式的本子,表演者按照戏剧的情节随口加上词句来演唱。这些经过历代记录、传抄下来或艺人向学徒口授而相传下来的剧本,颇似地方戏曲的“江湖十八本”。这些剧目大多体现扬善贬恶、扶正压邪的主题。

木偶戏具有演员少、装备少、戏金少和易运输、易接待,易解决场地等特点,利于深入农村和边远山区演出,因而长期来成为县内一支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文艺队伍,每当农闲节假,良辰喜庆,村民们便捐资数十元乃至数百元,请来木偶班唱上三五天或半个月,男女老少为之一乐。

新中国成立后,县文化部门对木偶戏积极扶植,加强管理,使其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健康发展。60年代初期成立高州附城木偶粤剧团,70年代中期成立高州县木偶粤剧团。80年代中期,高州县木偶粤剧团被全国木偶、皮影戏学会定为实验剧团。该团不断改革木偶像制作的材料和技巧,除了可在短时间内制作普通脸谱的木偶造型外,还可根据剧情的需要随时制作特型木偶像,眼睛能美目流盼,眨动、流泪;口舌能张合、吐烟、吐血,手能作兰花指,拿书、写字、折叠水袖,开合扇子,接送酒杯,拔金钗,脱袍赠衣,挥舞刀剑,开弓射箭等,都做得自然准确。表演的风格靠近传统粤剧的程式。

县木偶戏演出的主要剧目中,有《白蛇传》、《岳云退金兵》、《三姐下凡》、《柳毅传书》、《芙蓉仙子》、《逼上梁山》、《三打白骨精》、《哪咤闹海》、《嫦娥奔月》、《猪八戒招亲》、《三调芭蕉扇》等,尤得观众喜爱。

(二)采茶戏

高州采茶戏,主要流行于县内与广西、信宜、化州接壤的石板、荷花、南塘、顿梭、潭头、大井、东岸等地,其历史悠久,迄今已有300多年了,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敦厚的地方色彩,独特细腻,活泼灵巧,诙谐逗笑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高州采茶戏是受广西北流、广东信宜等地的采茶歌、采茶舞、采茶戏的影响而产生、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高州采茶戏一般由7人组成,1人击乐,1人拉胡,2人舞蹈,2人表演茶工,曲目以采茶调式为主。每逢春节、元宵、喜庆良辰、农闲时节,乡民都乐于捐资筹款邀请艺人到村中演出。早期的采茶戏只有12女等3个角色,故称“三脚戏”。后经一些民间艺人根据采茶腔调填词,将它移入茶庵、茶馆、庙会演唱,继而发展、演变为采茶舞,舞台戏曲演出。采茶戏表演时,男女演员分别扮演丑角和旦角,俗称“茶公”和“茶婆”。演员服饰,有穿古装戏服,有穿自制舞服。演出道具以钱鞭、花扇,彩巾等为主。艺术表演形式分演、唱、舞、逗等,时而载歌载舞,时而又说又笑。既有清晰对白,又有作势逗笑。演唱时,有独唱,又有对唱、轮唱、一唱众和。帮腔演员,可在台上,也可在台下或幕后。和调帮腔是“衣呀唷呀唷呀罗”之类衬词夹在腔调之句末。帮腔时,还配伴锣鼓伴奏。演出以“茶”为线索,由借茶、点茶、采茶、炒茶、卖茶与送茶等过程,步步深入,层层紧扣,幕幕展开,以劳动和爱情为中心内容。在演出过程中,演员有时即兴穿插一些祝词贺语,使观众开心;有时又说几句诙谐对白,令观众发笑。唱词多以高州山歌体结构,吸收山歌腔、木偶戏腔丰富唱腔,自成一体。主要曲词有《参拜调》、《点茶调》、《采茶调》、《卖茶调》等。如《十二月采茶调》,唱词充满泥土气息,富于地方色彩,具有田园风味,诙谐活泼,爽朗朴实,节奏明快,唱来顺口,听来悦耳。

高州采茶戏早年只用打击乐伴奏,比较单调,后发展、演变中增加管弦乐器伴奏,使气氛更加热烈,演员人数由3人增至10多人,演出剧本也日臻完善,有的成为采茶戏的传统剧目,令人百看不厌。如《十二月采茶》、《山茶缘》等就是好剧本。它幕幕分明,环环紧扣,层层深入,逐步把剧情推向高潮,在剧情人物欢聚团圆的热烈气氛中谢幕。

新中国成立以来,县文艺工作者十分重视这剧种,并致力发掘、整理,提高采茶戏。1955年,县文化馆举办全县采茶戏学习班,排演节目,并参加省、地举办的民间艺术汇演,并获得优秀演出奖。19865月,在茂名市“民族民间艺术汇演”中,高州县代表队荷花石额采茶演出队演出的《十二月采茶》戏获优秀节目奖。1987年以后,采茶戏已很少单独排演,逐渐与山歌剧融合。19871993年,以石板镇为集中点,其它镇基本没有这种文艺形式。石板镇的采茶戏主要是在每年元宵节期间演出79场。

(三)山歌剧

60年代起,高州民间曲艺在高州传统山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丰富发展成为山歌剧。它由独唱、对唱配上音乐伴奏等形式构成。演出质量较好的有《千里引来幸福水》、《姑娘随水来》、《新花朵朵向阳开》、《隔江招亲》、《抢财神》等,其中《新花朵朵向阳开》于1975年底参加省农村业余文艺调演,被评为优秀节目,省广播电台录音播放,《抢财神》在19865月茂名市文化局举办的茂名市首届民族民间文艺汇演中获二等奖。高州县的山歌剧,均由业余剧团演出。19871993年期间,山歌剧基本没有演出活动。

(四)锣鼓班

明末清初,十番锣鼓随着闽南移民大量移居粤西而传入境内。十番锣鼓是由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一种套曲。俗称锣鼓班或八音锣鼓班,后又演变成为华堂班或锣鼓亭。因古代乐器分为八大类(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而得名。历经演变,为吹、击、弦三类乐器,有鼓、大锣、大钹、铛锣、木鱼、唢呐、箫、笛、弦等民间乐器,以打击和唢呐吹奏为主。八音班一般由810名艺人组成。每逢春节元宵,迎神赛会,进宅贺寿,婚嫁喜庆等场合,八音班参与活动,气氛为之活跃。后来,一些大小丧葬仪式也加入了八音班活动。八音班多为民间业余演出,演出时,由两人抬着一架用彩绸、花串、球穗、图案装饰一新的锣鼓亭,按打击乐、管弦乐顺序,一边行进,一边演奏,或在厅堂上演唱是一种融汇曲艺音乐于一体的民间音乐班。演奏时视不同庆典和场合,乐曲和服饰各异,如新春佳节,乐曲以“六国封相”、“得胜令”、“闹新春”等为主,节奏高昂,激越热烈;如是婚嫁,则奏“天姬送子”等喜乐,艺员穿袍褂戏服,戴头盔,顶竖雉鸡尾,类似戏剧中之武生;如是寿诞,则奏“八仙贺寿”,兼唱平喉、子喉,赏心悦目;若是庙会,除演奏上述乐曲外,还采用庙堂音乐“斋调”,旋律古朴而低沉;至于丧事,则采用近乎“斋调”一类的器乐曲,以锣、鼓、钹等打击乐为主,并以唢呐伴奏,格调凄清,沉郁,令人伤感。

新中国成立后,八音班曾一度冷落。80年代后,八音班重新活跃,民间艺人在八音传统演奏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创新,增加了器乐门类和广东音乐、粤剧名曲及一些时兴新歌,融吹、打、弹、唱于一炉,使八音从形式到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别开生面。1984年和1985年元宵节,县城举行大型元宵活动,有10多队农村八音班应邀赴会。他们以其清新的演奏,令人耳目一新。19865月,茂名市文化局举办首届民族民间文艺汇演,高州县代表队演奏的《闹元宵》,荣获优秀节目奖。1987年,全县已恢复和建立的八音班38个班,艺人350多人。19881993年,全县有华堂、八音、锣鼓班30多台,主要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进行演出。

(五)春牛舞

高州县春牛舞,又称唱春牛,或送春牛,于清代由广西传入高州县。高州县春牛舞,由2人扮演角色,其中1人扮春牛,头上戴着牛头的模型,另1人扮放牛郎,手执牛鞭。2人以“牛”为题互相唱和,载歌载舞,多祝颂人安岁稔之类的词语,十分诙谐有趣。一般在广场表演一番后,开始“送春牛”。表演者一边念唱“黄牛角水牛角,牛多好做作”,“大牛发小牛,耕田有帮手”之类的祝语,一边把用面粉或为米粉捏成如茶杯大小的一双春牛分送到新添丁的户主手里,户主接过“春牛”,虔诚地置于神台上,点上香烛供奉祖先。50年代,送春牛的活动,经过文艺工作者的发掘、整理、加工、提高,搬上文艺舞台,成为高州县民间的一项演出活动,扮演角色以“夫妻”、“兄妹”、“公孙”居多。春牛舞主要流行于石板、南塘、荷花、潭头、大井、东岸等地,多在春节、元宵期间演出。由于春牛舞内容单调、呆板,群众兴趣日渐下降,60年代后期至1993年,少有演出。

(六)狮 舞

舞狮是高州县城乡最流行的民间传统舞蹈,每逢春节、元宵、喜庆节日,舞狮队伍穿街过村,热闹非凡,谁家在门口挂上红包、绿叶和礼品,舞狮队即到该家门前开场表演。

高州县狮子舞以武术活动为基础。清代,县内的武术爱好者便成立了练武堂,练功习武,舞狮子亦已出现。民国时期,狮子舞和武术活动已很普遍。狮子造型与舞蹈姿态是:狮子的头部用竹枝竹篾扎成模型,糊上藤纸,绘上油彩,狮头眼大口阔,且可活动,形象十分威武。狮身用彩缀成毛状纹饰,边沿镶上浪形边(又称狗牙边),尾部装一把彩线作狮尾,一般的狮子挂五彩须,表示是礼貌之狮;挂白须的为狮王;挂黑须是称武术压人。起舞时,一人双手举狮头,一人弯腰蒙彩布当狮身,一人穿武士服,头系武士巾,手持彩球逗引狮子,表演各种舞姿。表演时,用大鼓、大锣、大钹、小锣等打击乐控制节奏,烘托气氛,“狮子”踩着节奏表演动作。狮子舞有一定的套数,由“出山”、“觅食”、“吞食”(即采青或衔取红包),“磨牙”、“舐身”、“回山”、“过桥”、“饮泉”等108种动作组成,表演时,可酌情减省。每逢春节、元宵等喜庆日子,狮子的游行表演为游圆场、拜四方、跳跃、翻滚、戏绣球、拜谢等动作,继之武术队表演武术,尔后叠牌山取红包。在舞狮套数中,以吞食难度最大,也最吸引人,有的红包悬挂在二层楼上(有时还更高),武术队须在大皮鼓伴奏中用三四层人叠起“牌山”(俗叫“人梯”),把狮子托上去衔取红包,场面十分惊险。最后狮子朝东家大门拜谢,表演才结束。1987年,全县有舞狮班107班,武术队104队,活跃城乡各地。19881993年,全县有舞狮班50多个。

(七)龙 舞

清末民初,县内村社舞龙十分普遍。最初的“舞龙灯”,是为了祈求吉祥。后逐渐演变为龙舞,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多在县城的喜庆节日活动中作表演。龙的造型十分精巧,龙头、龙尾以竹篾扎成模型,用藤纸糊上,涂以色彩;龙身用竹篾一节节扎成,下装木柄,上蒙龙衣,并画以龙麟。将龙头、龙身、龙尾与龙衣串上一起,成为彩龙。龙的节数为单数,一般是131517节,总长30米左右。由于舞龙一般在夜间进行,龙肚里照明,传统的照明材料是藤纸油条(用藤纸捏成绳,用花生油浸过,晒干即成),一条油条可照明一小时左右。现在有的在龙肚里装上干电池灯炮照明。舞龙时,一人扛龙头,一人扛龙尾,一人持大红“龙珠”在龙头前面逗引戏龙,龙身每节有一人持木柄撑舞,配合龙头有节奏有规律地起伏和摆动,这是常见的单龙戏珠,时有龙头钻档子(穿花),龙摆尾等难度较大的舞龙动作表演。

高州舞龙最精彩的场面是“焗龙”。焗龙要选择较宽阔的街道,舞龙进入场地后,人们点燃鞭炮抛向游龙。此时,炮声鼓声交织一起,震耳欲聋。舞龙者高举龙头,时起时伏,时左时右,时快时慢,千姿百态,在炮光闪闪,烟雾弥漫中绕着场地翻滚、奔走,俨似真龙在雷鸣闪电般的云层中飞腾,场面十分壮观。

80年代中期,县成立民间舞龙协会,直至1993年未变。

(八)现代舞蹈

新中国成立初期,老解放区秧歌舞、腰鼓舞、花棍舞等传入高州县,尤其秧歌舞,曾盛极一时。

1951年后,苏联、东欧、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交谊舞”与集体舞相继传入。尤其是苏联式的“交谊舞”流传较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忠字舞”曾一度挤占舞坛,这时期全民学舞,狂热一时,其他舞蹈则凋零冷落。但“忠字舞”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而消失。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编自演的歌颂祖国,歌颂共产党,反映改革开放、百业兴旺繁荣的歌舞,不断涌现。1982年“迪斯科”、“交谊舞”、“交际舞”、“霹雳舞”等舞蹈相继传入。19821988年,县举办各类舞蹈培训班,许多单位职工参加培训,还举办舞蹈表演、比赛,高州县城出现了专业性的舞厅。19891993年,县总工会、文化馆等单位经常举办现代舞培训班,部分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园等公共场所,现代舞蹈很活跃。

 

 

打印 关闭
友情链接
地址: 高州市委大院市文联 邮编: 525200 电话: 0668-6664857
电子邮箱:gaozhouwenlian@sina.com 技术支持:Go!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