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动态 走进文联 《高州文艺》杂志 文艺家推介 文艺广角 文艺法规 文艺园地 讨论区
欢迎访问高州文艺网,今天是:2023年03月22日
当前位置:首页>>民间艺术>>正文
高州民间工艺

发表日期:2011-12-5  信息来源:《高州县志》
【字号:

 

高 州 民 间 工 艺

 

(一)缅茄核雕

缅茄是高州特产,全国具有雕刻价值的缅茄树仅高州有一株,树龄已460多年。清康熙年间,雕刻艺人将缅茄蜡头状的顶部磨平,精雕各种篆、隶、楷、草图章。光绪初年,艺人黎平斋,自行设计各式刀具,改进雕刻技法,在蜡头上雕刻成龙凤、狮子,以及神话《白蛇传》中的人物景象,在缅茄下半部分的黑核上雕刻比芝麻还小的文字,工艺精致。

民国期间,艺人陈世文、陈胜华等继承黎平斋的茄雕技艺和风格,雕工细致入微,着重于写实,形象生动传神,题材多是神话人物,龙凤狮子之类。艺人彭凯云兄弟的茄雕,则偏于装饰、变形、夸张、抽象,取材多为寿星、风景、雀、鹿、蜂、猴(谐音爵、禄、封、侯)等吉祥如意之类。民间把茄雕工艺品作为饰物,制成项链戴于胸前,或赠送亲友作纪念品,当时一颗精美的茄雕,一般售卖大洋2元,上乘作品,可卖大洋20元。

新中国成立后,茄雕新秀张文梓、张文成、苏文光等人,在继承传统的《龙工技法》的基础上,吸取我国微雕技艺刻工精细之长,进行再创造,在一节手指头大小的黄色蜡头上,把传说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场面尽刻其中,奇趣无穷。立体通花茄雕“三狮滚绣球”,其制作过程由广东电视台录像播放。这期间茄雕作品的内容,既有传统题材,也有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题材,如“成昆铁路”、“天安门”、“天堑通途”等,构图新颖,别具风格。1957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在北京农业展览会上,代表中国政府赠送七颗茄雕工艺品给原苏联国家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其中一颗是著名茄雕艺人陈世文家后代献出的传世佳作,稀世珍品“双龙戏珠”,含珠能转,龙眼可动,众口称绝。19861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高州,高州人民送茄雕工艺品作为纪念。在外县外省定居的高州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通过种种途径,购买茄雕工艺品,送给儿孙亲友,以示对故乡的怀念。

90年代初,茄雕老艺人陈汉铨仍设厂雕刻,其作品深受顾客赞誉。

(二)角 雕

南朝时期,县内有人用犀牛角雕成工艺品作为岭南贡品上贡朝廷,如冼夫人曾命人将犀角刻制成手杖进贡陈后主。明清时期,又有艺人用犀牛角雕刻酒杯、水盂等艺术品,后来因犀牛角价高难得,犀牛角雕业日渐衰落。民国时期,县一些雕刻手工业者,用普通的黑白牛角,雕刻成印章盒、梳子等日用品。

新中国成立后,高州角雕民间艺术发展很快,1960年由陈世文等艺人组成角雕小组,进而成立全国第一个角雕厂,从此角雕进入了有组织的生产。1961年该厂得到一件由越南赠送给我国的镶有贝壳花纹图案的角雕笔筒。该厂组成试制小组对角雕笔筒进行研究。经过一年的探索,总结出角雕工艺的基本技法,用刀既刚又柔,刚柔相济,形成了高州角雕一套完整的刀法技巧。并突破了明清艺人囿于酒杯器皿题材和纯实用框框,创造出观赏与实用结合的一批产品。1963年参加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销,有《鹰》、《蝉》、《鸳鸯》等10多种产品成交。

70年代,高州角雕开始注重造型上的美术设计和神韵美,并从单体走向盆景化,如动植物结合的《孔雀牡丹》、《莲花蜻蜓》等,题材丰富多样,花式品种由60年代的40多种增加到70年代的240多种,其中以《草虾》、《神仙鱼》最佳,1974年被选送到维也纳世界博览会展出。1979年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获广东省轻工系统“名牌产品”称号,被北京博物馆征集收藏。

80年代,高州角雕业锐意创新,创造了虾须速成型法,完善了黑牛角兑白的新工艺,设计生产出一批角玉结合的新产品,如《虾趣笔筒》、《莲花对虾台灯座》等。19861987年,县角雕厂的《群虾》、《荷塘虾趣》、《神仙鱼》等,先后获国家轻工部、省、市工轻委颁发的“金龙腾飞”奖,“百花”奖和优质产品称号。

80年代后,角雕工艺品成为高州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相继有20多家个体户办起了角雕厂,其中有不少厂家对提高角雕艺术作出了贡献。如角雕艺人苏德炯、苏解元,于1986年创办永进工艺厂,充分利用各种牛角的自然色彩及天然体形,因材施艺并运用角、玉、贝、木等多体接合的技法,组成大型角雕工艺品。在造型品类方面,超越了水族形象的范围,开创龙凤系列、帆船系列、鹰系列、人物系列等新产品。这些工艺品或采用写实手法,使作品形象逼真、酷肖、生动、传神;或运用变形、夸张、抽象、概括手法,使作品富于想象、内涵深邃。高州角雕工艺品在全国首届工商联产品展览会上深受赞誉。其中大型角雕“九龙壁”,被誉为“南粤艺苑一奇葩”,“双龙抱珠”被泰国皇储迎进皇宫,成为稀世之宝。

(三)木 雕

高州木雕工艺悠久。明末,有姓吴的艺人在县城南关街专门从事木雕神像制作。清初,雷州艺人李应心来高州定居,收徒传艺,从此,高州木雕进入了兴盛时期。清末民初,邑人陈儒祥的人像雕塑技艺精湛,他只要看过顾客的衣着容貌,就能逼真地将其人的半身或立体像雕塑出来,令人叹为观止。当时,县内的庙宇神像木雕多出其手。他曾用香樟木为高城冼太庙雕塑冼夫人像,内装机关,扳掣则神像能坐能立,能手捧金属水烟筒点火吸烟,还能双手作揖行礼如仪。该像造成后,先在南关街的年例节日陈列展览,再置于冼庙神殿。人们观之,无不称奇。民国年间,县城有几间专门从事木雕神佛像和祠堂庙宇、房屋栋梁、瓦檐、家具浮雕制作的工场。

高州木雕,其手法基本是圆雕。该手法用于雕刻神佛的立、坐像,一般选用樟木、枝松木,亦有使用檀香木的。经斩坯,细雕,磨光,绘色或贴金等工序,即为成品。明清至民国时期,木雕神像遍及各庵堂庙宇。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迷信活动大为减少,圆雕从只作庵堂庙宇的神佛像扩展至生活用具等多种木制饰品。

高州木雕另一种手法是浮雕,雕法用于雕刻祠堂庙宇和房屋的栋梁、瓦檐、家具上的花鸟龙凤装饰图案。如马贵镇的练公祠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民国初年重修,其梁架上驼墩和瓜柱构件为木雕,精雕细刻,工艺精湛,一直保存至现代。

80年代后,县内木匠用材质坚实,制作精工的雕花装饰家具于市场出售。

(四)玉 雕

高州玉雕,民国时期以前,产品以小件的玉佩、玉环、龙凤璧、玉耳坠等饰物为主,工精物美,产量不大。新中国成立后,玉雕从业艺人大大增加,他们以信宜碧玉矿石为材料,从事玉器生产,产品型格大、中、小俱全。小件有玉环、玉杯、玉壶、玉碗等,中型的主要是传统的花瓶、薰炉,大型的以佛塔、龙船、灯饰为主。玉碗和高脚杯,光身胎薄,在半透明之中显出玉的名贵。小型玉茶具,不但有壶和杯的配套,还带有一个玉托盘,十分精致。大型的花舫、龙船、宝塔、龙凤子母灯等,艺人运用圆雕、浮雕、通雕的技法,精雕细刻,恰到好处,而又把各组件镶嵌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其设计造型,脱俗新颖,美观大方,看去瑰丽璀璨,碧光耀眼。

1964年,高州角雕厂成立玉雕车间,用信宜玉石生产玉碗、玉茶具、玉薰炉和玉雕花卉、仕女。1975年实施分件镶嵌技术,装制出大件的龙船、玉雕床。1977年玉雕车间扩大为玉雕厂。1983年玉雕厂制成高3.2米、长3.2米的巨型“五头玉龙船”,售价8万元。1983年夏与角雕厂合并。1987年,对座件镶嵌技术作了进一步的创新,试制成玉虾。1989年,永进玉雕产品“双龙抱珠”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在泰国举办展销会的珍品赠给泰国王储妃须少娃丽。自此,水族系列的玉雕工艺品源源生产。1992年苏解元另行创建解元工艺厂,继续生产角雕及玉雕,角玉结合的工艺品。

(五)石 雕

县内历史上的石雕艺术,有石狮子、石浮雕、石碑刻、摩崖石刻等。石狮子、石碑刻遍布各古建筑物。石浮雕首推明万历四年建造的宝光塔座上的23幅花岗石浮雕,题材有“双凤朝阳”、“富贵吉祥”、“云鹤双飞”、“鱼跃龙门”等,塔的八角上,各有大力士浮雕一幅,双手擎住塔身,形象栩栩如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花岗石石浮雕中有的以高州著名特产香蕉为题材镌刻于上,很具地方特色。宋代以来,县内的摩崖石刻,集中于龙湫岩、上宫湾小函谷关、观山的石壁上。新中国成立后,县内石雕艺术以石碑刻为主。张宗俊设计创作的“缅茄女”、“王子与龙女”的石雕像造型美观、形象逼真、工艺精湛。

(六)陶瓷工艺

据出土文物考证,高州县新垌镇蒲杓岭发现的汉代古遗址,是高州县境内最早的古陶窑,烧制有水波纹陶罐、碟及粗陶炊具等,此后,各朝代在县境内都建有不同数量的陶瓷窑群,烧制陶瓷制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高州府设厂于县南十里秋林蟹岭,雇用江西瓷工,来县制作工艺瓷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地方公款及牛串捐等筹充经费,改设瓷业学堂,内分胚形、辘、彩画三科,招收学徒,制造瓷碗、瓷花瓶等高档瓷制品。宣统二年(1910年),高州知府毕昌言,改用湖南醴 陵瓷式,先后生产出一批优质瓷器佳品,其质量不亚于福建瓷器。现广州市博物馆内藏有两件高州瓷艺作品:方形碎纹彩釉瓶和胆形唐三彩低温挂釉花瓶。辛亥革命后,高州府瓷业学校因无力维持而停办。

新中国成立后,县内石板、大井有小型瓷厂。1969年,县第一间国营瓷厂——高州瓷厂在石鼓镇大丰岭成立。起初规模小,职工70多人,生产设备十分简陋,主要是用龙窑烧制碗碟等日用陶瓷品。19758月聘请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陶瓷专业的邹文虎当技术员。自此,该厂先后试验成功了一批化妆土、温色釉、古铜釉、黑釉、宝蓝釉、绿釉和低温色釉,创作了一批有时代气息和优秀传统艺术的瓷雕作品和釉上彩绘花瓶、托盘、茶具等作品,其中瓷雕《农讲所归来》、《喂羊羔》、《电视到山寨》、《奔马》、《孔雀姑娘》、《牧鹿》、《向往人间》等作品,人物造型生动,富有情趣,深受群众喜爱。1979年被推选参加广东省陶瓷工艺美术展览。80年代初,成立了美术陶瓷生产车间,美术陶瓷开始从试制室走向批量生产,走向市场,并出口外国。90年代,高州县较大规模的陶瓷生产厂家除茂名矿务局陶瓷厂外,尚有秋林、大井两处陶瓷厂及镇江碗窑村个体户。

(七)剪纸、纸扎

高州剪纸与纸扎早在清代就已盛行。清咸丰年间,县城西门街已有专门从事剪纸、纸扎品制作。清代元宵,城南灯火甚盛,每隔五家缚一灯棚,以竹为之,作匾联挂红缯,其下多用杂色糊球,灯剪红白纸缀成。清末民初,县城常平街制作的花灯、风筝,南关街制作的龙柱、蟠龙、狮头、龙头等纸扎品,颇负盛名。但他们也制作金银树、灵屋等迷信品。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各项政治运动,人们把纸扎此项带有迷信色彩的工艺视为畏途,尤其是“文革”期间,纸扎工艺基本绝迹。1981年,发掘、整理民间艺术,才有人重操此业。从1983年起,每年春节、元宵节或盛大节日,在文化宫、公园等处举办花灯展览。1987年,在县城内举办全县首届花灯展览大奖赛。这次花灯的制作极其精奇新巧,除传统的宫灯、花篮灯、宝莲灯、动物灯、走马灯、龙凤灯外,还有高达数米的华表灯组、花塔灯组、牌坛灯组、彩楼灯组等。有的配以电子音响、电力启动,使花灯的人物和动物造型都舞动起来,百赏不厌。此外,城内大街小巷各家各户也张灯结彩。这次花灯展览大奖赛体现了高州传统剪纸、纸扎品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有以下特点:

一是造型宏大,结构复杂。灯组全灯由宝盖、归宿、绣球、灯颈、灯身、灯脚、硬裙等部分组成,气魄雄伟。有的落地宫灯直径达1.8米,高3.8米,蔚为壮观。

二是花板图案设计新颖,剪、剔、凿、雕工艺精巧,一般灯饰有24板花板图案,灯身、灯脚装饰着彩珠或彩线。宝盖为六角形,每角装一个象征幸福吉祥的动物图案(如红色的蝙蝠象征“鸿福”),动物嘴上各垂彩线,各线对称饰物,线末装彩珠或彩色线绒。灯身上的六块花板贴上喻明本灯饰主题的文字或图案。灯板相接处装上龙凤等图案,集剪纸、纸扎工艺于一体。

三是结构对称。灯饰上下、左右、前后、各种饰物的装置,各个部件设计的尺寸都对称、均衡。

四是材料简便。除特别造型的灯饰外,一般都以竹、纸为主要材料,造价便宜,易于普及。

(八)壁 画

高州古代建筑的祠堂庙宇,多有壁画装饰。现保存较完好的是马贵镇柏川练公祠,该祠始建于同治八年(1869),正殿及前殿墙的顶部,绘制有平面勾线彩色壁画65幅,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0幅。题材均为民间故事及神话传说,部分壁画还有题诗。又如位于马贵镇庙屋垌村背山腰上的刘三太庙,是清初年间为纪念歌仙刘三太(亦称刘三姐、刘三妹)而兴建。该庙墙壁绘有精致的工笔画多幅,保存尚好。以上祠堂、庙宇诗画记述了当时已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壁画。

1958年,配合“高举三面红旗”运动在全县开展壁画创作活动,城乡到处墙上彩绘壁画,题材多是有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内容,这时期的壁画,重视数量,忽视质量。60年代至70年代,壁画进入低潮。80年代后,兴起瓷砖彩色壁画,题材主要是风景名胜和花卉,室内外皆可装贴,美观大方,并可永久保存。

(九)泥 塑

清末民初年间,有个善于泥塑的巧匠陈儒祥,高城南郊瓜栅大 村人。他天赋聪颖,心灵手巧,每天牧牛之余,常捏塑泥牛、泥鸡、泥人等玩物聊以自娱。由于他平时对禽畜及各种人物的形体动态留心观察,故捏什么似什么,十分惹人喜爱。由于在泥鸡、泥鸭等坯件的嘴和背部穿孔通窍,阴干后放入小土窑内烧、烤、焖,使其坚硬如陶。用口吹之则“呱呱”有声。尔后,经过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创新品种不断出现。除了捏塑鸡、鹅、鸭、猪、牛、马、羊、虎等禽兽类外,还捏塑观音、关公、不倒翁、胖娃娃等彩陶人像。对禽兽类作品,他主要突出特征,着重表现其生猛形态。如公鸡,头昂、口张、大冠、尾巴高翘,以现其“雄”。打架公牛,则是低头、翘角、怒目圆睁,前脚微屈,后腿蹬直,尾巴紧夹屁股沟之间,以表现其倾尽全力,决战决胜的态势。若把两头角斗的陶塑牛摆在一起,成对垒之势,愈觉生动逼真,百看不厌。对人像类作品,造型古拙,色彩朴素,特别强调头部传神,既考虑比例,又适当夸张变形,使其活灵活现。陈儒祥的泥塑玩具十分畅销,高城一些商品特为他设专柜,乡下杂货柜业主则是陈氏陶塑产品广为传销的队伍。

民国时期,仍有泥塑玩具在市场销售。新中国成立后,泥型玩具则很少生产了。

(十)天然宝石画

1992年,苏解元创建解元工艺厂。该厂除生产玉雕、角雕和角玉结合的工艺品外,还与泰国龙盘工艺美术公司合资组建高州龙盘宝石工艺厂有限公司,引进泰国工艺技术和外国先进设备,大量手工生产天然宝石镶嵌画,开拓了高州工艺美术的新品种。这种天然宝石镶嵌画是用天然宝石,辅助材料,经激光碎,电脑分色、按画师描绘的图像、人工镶嵌而成。该厂已大量生产中国、西洋天然宝石镶嵌画380多个规格品种,其中《蒙娜丽莎》宝石镶嵌画最为著称,深受各国客户青睐,产品大部分出口。

 

打印 关闭
友情链接
地址: 高州市委大院市文联 邮编: 525200 电话: 0668-6664857
电子邮箱:gaozhouwenlian@sina.com 技术支持:Go! Studio